春秋战国时期,今汉中市、安康市一带地方,为秦、蜀、巴、楚互相争夺之地,时而归蜀,时而归秦,时而归巴,时而归楚。秦惠文王初更(或后元)十三年(前312),秦国与楚国激战于丹阳(今丹江口一带),大败楚军,斩首八万,夺地六百里,乃置汉中郡以抗楚,治所设于西城(今安康市汉滨区汉江北岸的中渡台),其辖境东至今湖北十堰市。因此,当时之“汉中”实非今日之汉中。把公元前312年说成是汉中建城之始,不仅将汉中历史推迟139年,而且产生歧义,把当时的西城(今安康市汉滨区)错误地当成今日之汉中市汉台区。
到了东汉建武六年(30),光武帝刘秀派大将李通等人率兵,与乘西汉末年政局混乱之机,先自立为蜀王后又称帝的公孙述部下延岑鏖战于今汉中、安康一带地方,夺取了汉中郡的大部分辖境。为了加强剿灭盘踞益州(今成都)的公孙述的政治军事力量,乃将汉中郡治由西城改迁于今之汉台区(当时叫南郑)。由此可见,“汉中”这个地名,从公元前312年到公元30年,是属于今安康的;在公元30年后,才真正落定今日之汉中,而南郑县(历史最久远且民国前历朝历代几乎未改变过地名)则成为汉中郡的附郭首县(郡治所在地)。1949年12月,南郑解放后,在今日汉中市城区和近郊,设立了南郑市;在其余农村地区设立了南郑县,治所在十八里铺(今铺镇)。1961年,陕西省调整行政区划,将小汉中市和南郑县分设,把南郑县治所由十八里铺迁至周家坪。从此,“汉中”和“南郑”原本交织在一起的地域才分割开来,以汉江为界。